“刑事审判无小案,每本卷宗都关系着一个人的人生。”2011年毕业后踏入法院大门时,她主动请缨到刑庭锻炼。在刑庭工作的近十年里,她深知手中的法槌千钧之重。
法槌落下,余音在肃穆的法庭中回荡。审判席上,身着法袍的她神情专注,目光如炬。一起涉黑案件的庭审刚刚结束,条分缕析的论证与严谨缜密的逻辑,让旁听席上的人们记住了这位年轻法官身上那股不怒自威的力量。
拓明娟的法官生涯始于刑事审判庭。这里处理的案件往往牵涉社会最敏感的神经,关乎自由乃至生命。十四年间,她直面过狡诈凶残的被告人,经办过盘根错节的涉黑案件,也审慎裁断过无数关乎普通人命运的“小案”。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期间,她被委以重任,成为专案组的核心成员。
堆积如山的卷宗、错综复杂的证据链条、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的强力抗辩,每一项都是严峻的考验。面对巨大的压力,她以近乎严苛的标准梳理每一份证据、推敲每一个细节、研判每一条法律适用。白天提审讯问、开庭审理,夜晚挑灯阅卷、撰写报告成为常态。有同事路过她的办公室,总能看到灯光下她伏案疾书的侧影。
“那段时间,她办公室的灯,几乎成了法院大楼里最后一盏熄灭的星光。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,她像一位在证据迷宫中抽丝剥茧的侦探,逐字逐句研读卷宗,反复推敲每一份供述与证言,细致比对每一份书证、物证,精心绘制人物关系图与时间脉络表。她还针对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做了全面的分析,制定了周密详细的工作预案。正是因为她的这种对案件认真负责的态度,在她主持的庭审中,她才能以清晰的逻辑、精准的发问掌控全局,确保庭审高效有序进行。” 三级高级法官王意宏回忆道。
最终,该案成功审结,有力打击了黑恶势力的嚣张气焰。
然而,拓明娟深知,刑事法官的威严并非仅靠对犯罪的严厉惩处。法律的刚性之外,亦需人性的温度。在办理的众多案件中,一起轰动一时的故意伤害案件尤为棘手,丈夫因为家庭纠纷打死了妻子。被害人父母悲愤填膺,在网上发布案发现场的细节照片,扬言要“血债血偿”;被告人子女深陷绝望无助,双方当事人在庭审中情绪激动,矛盾一触即发。
案件审理早已超越法律本身,成为一场关乎伦理、情感与公序良俗的巨大风暴。她敏锐地察觉到案件背后的亲情裂痕,她没有简单一判了之,而是选择耐心倾听双方的委屈与愤怒。庭后,她多次组织调解,在释法明理的同时,更注重解开双方的心结。她温和而坚定地引导双方换位思考:“如果当时能多一分冷静,少一句恶语,也许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。想想被告人与被害人还尚未成年的子女,想想多年的家庭亲情。”
她的真诚与耐心最终融化了坚冰,促使双方达成了赔偿谅解协议,被告人真诚悔罪,被害人亲属表示谅解。一纸判决之外,修复了破损的亲属关系,也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。这份对当事人境遇的深切体察与关怀,正是她司法温情的生动诠释。
在平凡与坚守中闪耀法治光芒
十四年的法官生涯,拓明娟始终保持着对审判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敬畏。这份热爱,体现在她对每一个案件的全力以赴,无论是大案要案还是看似简单的“小案”。她常说:“在当事人心中,走进法院的事,都是天大的事。案子无大小,都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,都值得我们付出百分百的努力。”
被告人何某与被害人蔡某因土地和集体生产道路发生纠纷,土地纠纷尚未解决,何某指使装载机司机用土掩埋蔡某,何某及其家属将被害人按倒在地,往被害人嘴里灌了四至五铲粪便,致使被害人嘴里、脸上、耳朵、脖子都沾上了粪便,致使自诉人当场晕厥。蔡某诉至法院要求追究何某的刑事责任并要求赔偿。新仇旧恨叠加,双方的矛盾已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。
一审裁判后,蔡某不服,认为法院偏袒对方,上诉至中卫中院。
“拓法官,我因为何某的行为身心俱疲,彻夜难眠,头痛欲裂,被诊断为抑郁症,而你们法院不公平,偏袒对方给对方判处缓刑,你们要给我一个说法。”调解的过程中,蔡某情绪激动地说。
“要钱没有,要命一条,如果再逼我,我今天就从这楼上跳下去!”何某也不甘示弱。
“如果只是依法判案很简单,但本案双方当事人是多年的邻居,因土地和道路问题发生纠纷,最终引发了本案,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当事人的‘心结’,可能会发生更为严重的刑事案件。”
绝不能坐以待毙,就案办法,要主动出击。拓明娟先后组织双方当事人及家属到法院调解,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,采取耐心安抚情绪、分别倾听诉求、引导换位思考的方式,最后促成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,达成调解协议,并当场履行,蔡某也撤回了对何某的刑事指控。
“拓法官,虽然年轻,但耐心沉稳,调解有方法有思路,真是令人佩服。” 蔡某的诉讼代理人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赞叹道。
这份热爱,体现在她面对当事人时始终如一的耐心与真诚。无论是情绪激动的受害者家属,还是满腹牢骚的被告人,抑或是寻求法律帮助的普通群众,她总能以平和的心态、专注的倾听、通俗易懂的语言,耐心释法析理,化解他们的疑虑和怨气。许多当事人离开时,即使结果未必完全如愿,也会由衷地说一句:“拓法官,跟您说话,我心里亮堂了。” 这种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的态度,让她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信任。
在创新与实干中提升审判质效
审判管理是法院工作的“中枢神经”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从直面控辩交锋的审判一线,转向为全院审判执行工作提供服务与保障的幕后中枢,面对全新的领域,她迅速转变角色,以一贯的钻研精神,一头扎进了审判运行态势分析、审判质效监管、司法改革推进等工作中。岗位变了,但她追求卓越的“匠心”和对审判事业的热情从未改变。
“数据不是冷冰冰的数字,而是司法质效的晴雨表。”她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头扎进海量的数据与流程中,像一位精细的“体检师”,诊断审判执行工作中运行的堵点痛点。发现,案件流程节点管控不够精细、类案裁判尺度不统一、信息化应用效能不够科学等问题,是制约审判质效进一步提升的“瓶颈”。
针对这些痛点,她带领庭室干警制定、修订了涵盖审判流程管理、案件质量评查、审限监督预警、专业法官会议运行、类案检索应用、绩效考核等关键环节的审判管理制度30余项。她主导设计的“案件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指引”,将案件从立案到归档的各个节点拆解细化,明确责任人和时限要求,并嵌入办案系统实现自动预警,有效杜绝了程序瑕疵和隐性超审限问题。她推动建立健全的“专业法官会议”和“强制类案检索”制度,有力促进了辖区法院裁判尺度的统一,提升了司法公信力。她创新的“长期未结案动态清零工作法”,通过“一案一策”、院庭长包案、定期督导通报等方式,显著提升了清积效率。每一项制度的诞生,都凝聚着她无数个日夜的思考、调研、论证和字斟句酌。这些制度并非束之高阁的文本,而是真正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
“早上一进办公室,刚打开电脑内网的图标就跳动了起来,是昨晚九点拓主任发过来的材料,果不其然,她又加班了。我实在是无法想象她是几点来加的班?她的妈妈手术需要照顾、她的丈夫长期奋斗在基层法院一线无暇顾家,她的两个孩子需要照看,她是几点来加的班呢。还来不及多想,手机铃声响起来了‘妹子,材料我已经拟好了,你校对完了,打印好尽快发下去,我早晨开庭顾不上了,你多操心 ’”。吕颖由衷地说“这是我的主任、我的小姐姐拓明娟,她小小的身体却充满了大大的能量。她既是第一党支部组织委员,还是妇委会的主任,既是一个带着三岁娃娃工作的超人妈妈,也是一位长期奋斗在办案一线的巾帼法官。令我敬佩的,不仅仅是她始终坚持公正办案,也有‘白加黑、五加二’的任劳任怨,无私奉献。”
拓明娟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空谈管理,而是将“实干”二字刻入骨髓。她深入审判一线“问诊把脉”,常态化旁听庭审、抽查卷宗、走访法官助理和书记员,倾听办案人员的困惑与需求。凭借扎实的一线审判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,她主导构建了一套科学、精细、动态的审判管理体系。在她的努力下,全院平均结案时间明显缩短,上诉率、超12个月未结案件比明显下降,审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、规范化、精细化水平跃上新台阶。审管办也从单纯的数据统计部门,跃升为为服务审判决策、促进质效提升的智慧中枢。这些举措,如同一枚枚精准的齿轮,驱动着审判机器更高效、更规范地运转。拓明娟也从优秀的刑事法官,转型为全院公认的审判管理“行家里手”和“多面手”。
“我们经常笑称她是事无巨细的“大管家”,她的“唠叨声”时常在我们耳边响起。”审管办副主任房芳如是说,“不仅如此,去食堂吃饭的法官遇到她也是经常被抓包,‘你的某案件审限不多了,快点结案’‘你们庭最近交评卷宗不太及时’‘你们庭案件上诉率、发改率过高,要重点关注’…… ”。在她的眼中,拓明娟既有刑事法官的雷厉风行,又有管理者的缜密细致,更难得的是,始终保持着对当事人的将心比心的温度。
一摞摞被她批注得密密麻麻的审判数据材料,一页页凝结着她心血的审判数据分析报告,默默见证着她对司法公正细节的无限忠诚。
“法官这份职业,于我而言,是理想,更是沉甸甸的责任。坐在审判席上,手持法槌,就是要对得起胸前的法徽,对得起人民的信任。在审管办,看着全院审判执行工作高效运转、质效稳步提升,那种为审判事业保驾护航的成就感,同样令人着迷。”谈及工作,她眼中闪烁着热爱的光芒。
这份热爱,更内化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,驱动着她不断自我加压、追求卓越。她先后被评为“全区法院扫黑除恶先进个人”“全区法院先进个人”、“优秀公务员”,是对她勤勉工作的最佳褒奖。从刑庭的刀锋战士到审管办的幕后智囊,她始终是那个勇于担当、甘于奉献的多面手。即使工作再繁忙,她也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,新的法律法规、司法解释、审判理念,她都第一时间钻研掌握,确保自己的业务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沿。
十四载光阴,法袍庄严依旧,初心灼灼如初。拓明娟法官,这位80后的法治追梦人,以女性特有的坚韧、细腻与智慧,在刑事审判的雷霆万钧与审判管理的精密运筹间从容行走,在法条与人心的峡谷间搭建温情的桥梁。她手中的法槌,敲响的是正义的强音;她笔下的文书,书写的是公正的注脚;她推动的改革,铺设的是效率的轨道;她对待当事人的每一份耐心,传递的是司法的温度。